中國遠祖如何教導後裔(第一集)(第二集) 2003/10/22 澳洲淨宗學院
(來源出處為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://www.amtb.org.tw/21/21-190-01.htm 檔名:21-190-01)

<淨空老法師  宣講>

諸位同學,今天我們利用這個時間,把中國遠祖,我們古老的祖先(要根據歷史的記載,至少可以推到四千五百年前,堯舜的時代),他們是怎樣教導他的後代子孫;特別是在國外,這個題目是認識中國人,認識中國傳統的教學。這個教學的理念一直綿延到滿清末年,滿清亡了之後,民國興起,才把它廢除掉的。我們現在來看看,堯舜(實際上來說可以推得更遠,祖祖相傳)所謂的五教,就是教導五個科目,學者學此而已!

這五個科目是「父子有親,君臣有義,夫婦有別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」,現在我們逐條來介紹。第一個是「父子有親」,親是親愛!這是天然的,絕對不是有人教的,從什麼時候最容易看得出來?從小孩、嬰兒。你看看二、三歲到五、六歲,這個時候所謂是天真爛漫。天就是天然的、自然的,父母之愛護子女無微不至。有人教他嗎?這個愛是發自於真誠、發自於真心,是沒有條件的。絕對沒有想到我現在照顧你,你將來長大要怎麼樣報答我、孝順我,沒有這個念頭。

子女在嬰孩時代,對於父母之愛是天然的,這個叫道!所謂「道」就是自然而然,宇宙大自然運行的規則,這是道。隨順道稱之為「德」,絕不違反天然之道,這叫有德!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去觀察,為什麼兒女長大了不孝?不像嬰兒時代、幼年時代對父母那種出自於真誠、自然的親愛,沒有了。而父母對於子女那個天然的親愛也沒有了,這是什麼原因?這個沒有了,就是道失掉了,德也沒有了。如果子女從小受過聖賢的教誨,能夠終生保持對父母的親愛永恆不變,這叫做德。中國古人最足以代表的是舜王。

舜,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,他長大了,確實永遠保持幼孩時候的愛心。他母親過世了,父親娶了個繼母,繼母對待他不好,非常不好。他能把愛他自己母親那個愛去愛他的繼母,這叫德!終生不改。在中國民間相傳的二十四孝,舜擺在第一個,這是我們的榜樣。教導什麼?教導「父子有親」。所以,中國的父子、君臣、夫婦、長幼(就是兄弟)、朋友就叫五倫,人與人的關係,這個關係是天然的,不是人制定出來的,自然而然。你細心去觀察,小朋友兩、三歲,他就跟他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做朋友了,這是人教他的嗎?這是人在設計的嗎?沒有,完全出乎自然。

所以,「父子」是自然的,「君臣」也是自然的,君臣是領導與被領導,人在這個世間,你總歸居一個地位,不是居領導別人,就是被人領導。「夫婦」也是天然的,「兄弟、朋友」統統是,這叫五倫。五倫不是人發明的,自然而然的,這叫道;順乎道,不違背道,那就叫德,所以,親愛是德,父子相親。聖人教人不是教別的,就是教你明瞭這個大道,一生當中到老死永恆遵守而不違越,這就是中國人所講的大學問!佛法裡面所說的真實智慧,是從真心裡面流露出來的,自自然然的般若智慧,它不是妄想、不是分別、不是執著。

在中國教學是「師道」,師道並不在五倫裡面明顯的列了。師道是什麼?師道也在第一條。中國人對老師,看得跟父母完全相同,諸位讀中國的古禮你就明白了,尊師重道!一個人能夠在社會上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,是兩個人教出來的。在家裡面是父母,父母真的是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給子女做最好的榜樣,他天天看,天天在學!六、七歲上學了,上學,老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。父母教子女尊師重道,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,兩個教!

固然這是天然的、自然的,但是年歲慢慢增長,現在人講聰明智慧開了,聰明智慧開了怎麼樣?他一定受社會的薰染,許許多多不孝之人、作惡之人,不是他本性惡,他本性不惡。中國古聖先賢告訴我們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這個話正確的。一切眾生本性都是至善,佛法裡面講的法性、佛性沒有一絲毫缺點,圓圓滿滿。為什麼他會喪失了本性,忘失了本性而去作惡?這就是佛經上所講的過去生中,我們一定要肯定,人不是只有一世。人有過去世,人有未來世,過去還有過去,過去無始未來無終。諸佛菩薩緣好,生生世世學善法,他的善圓滿了,惡完全消失了。一般凡夫沒有這麼好的運氣,無量劫來,不知道多少生多少劫薰染了惡習氣,所以阿賴耶裡面含藏著惡業種子。這些惡業種子又受到現在這個不善的環境一引誘,阿賴耶識惡習種子就起現行。起現行就叛離了本性,造作惡業。

如果沒有好的教養,他愈陷愈深,愈迷愈重,很難回頭!這些惡習、惡業總得要消除,他才能回歸自性;回歸自性就是回歸本性,回歸自然。消業障到哪裡去消?有地獄、有餓鬼、有畜生,這三個地方是給這些造作惡業眾生去消罪業的,很苦!那你是自作自受。正如同人在世間犯法、作惡,被法律制裁判刑了,他要坐若干年監牢獄,就這個意思。監牢獄是替他消業障,刑期滿了,他就出來了。同樣一個道理,造作一切惡業的眾生,墮落在三途,也要刑期滿了他才出來。出來再得人身,要是遇到善緣,學習善法。生生世世不斷學習、不斷提升。

真正教導你的人,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跟老師,所以師道是合在第一條。父子有親,師徒也有親;父子是血緣關係,師生是道義的關係,這些我們不能不清楚,不能不明瞭!所以,中國古禮,學生對老師跟對父母沒有兩樣,要照顧老師一輩子,有這個義務。還得要照顧老師的後代,他的兒孫,這是報恩!你怎麼成就的?老師教的。怎樣報答老師?老師在,要照顧老師;老師不在的時候,老師的後裔如果在生活上有困難要照顧。老師死了之後,心喪三年。父母死了的時候,守喪三年,帶孝;心喪三年,就是沒有孝服,在精神上跟對待父母之喪完全沒有兩樣。你從這些地方去看。所以,中國的教育是以孝親尊師為根本!

第二,「君臣有義」。義是道義,什麼叫道,你明白了,然後你能夠隨順道而行,就叫義;在父子,隨順道就叫親,所以親、義是德。要再說得細一點,領導人對待被領導的人,就是君對臣,要仁慈;君要仁,臣要忠,這是德。仁是德,忠是德,總的來說稱之為義。各人有各人的本分、職責,一定要盡到,這叫隨順道,這稱之為有德!這個關係在社會上非常普遍,我們看這兩個字不要想錯了:君,是國家領導人,臣,大概是帝王之下的各個機構的辦事人員。這種解釋不能說錯,也不能說不錯。為什麼?國如是,家亦如是。

中國人講家,現在人說家,概念當中想起小家庭,中國人從前講家是家族。你看看我們中國人常講三代同堂、四代同堂,最多的有五代同堂,那是家!家裡面最高的,這是君,下面所有的人都是臣。現代的社會不作興大家庭,都變成小家庭。在社會上公司行號林立,公司裡面的董事長、老闆就是君,他底下的幕僚、職員就是臣。又何況在行政組織裡頭,各個階層都有領導人,省有領導人,縣市,縣市長是君;再下面鄉鎮,鄉鎮長是君,底下替他辦事的人都是臣。所以,無論你在哪個階層,你只要在領導人位置上,你對待被領導的人要仁慈,常常要關懷他、要照顧他、要想到他,他替你忠心辦事。這是符合於自然天道。

第三個科目,「夫婦有別」。別是什麼?別是差別。什麼差別?責任不一樣,各有各的職責,天職!中國古代的社會,男主外,女主內,絕對不是今天講的要提高女權,權力要平等。你們現在爭平等,實際上怎麼樣?把你自己的天然職責失掉了。你們去讀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裡講得很清楚,一個家庭當中,女人的權比男人重要得太多太多。女人一生,她的職責是相夫教子,所以叫內助,幫助你的丈夫,治理你的家庭,使你丈夫無後顧之憂。你管理這個家庭,最重要的職責是教訓兒女。所以,你家有沒有後代,這個責任落在婦女的身上。你的丈夫一生做到最偉大的事業,轟轟烈烈,如果後繼無人,他一生的成績等於零,現在人有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!在古代最明顯的,諸位能看到帝王,帝王登基,登基就是我們今天講就職,舉行就職大典。就職之後,他第一樁事情是立太子,就是培養接班人。他要沒有接班人,他一生做的再轟轟烈烈,到第二代就亡國了。國如此,家亦如此。一個家裡頭代代有賢人,好兒孫,這個事情、這個責任是婦女的責任。

所以印光大師說,社會有沒有賢明的領袖出現,如果有賢明的領袖出現,這個社會安定、和平、興旺,這個人才是婦女培養出來的。今天婦女要出來跟先生爭權,他家後代就沒有了。兩個人可以榮耀一輩子,後繼無人就完了,這是大錯特錯!我們看中國從前讀聖賢書,能夠遵守聖賢教誨,他的家道有維持到幾十代不衰,有維持到十幾代不衰,代代都有賢人出來,那是什麼?夫婦有別,各人盡到各人本分的天職。現在人也不懂得什麼叫天職!沒有人教也沒有人講,講這些東西,說是什麼?說我們落伍了,思想守舊,現在是什麼時代!

現在是什麼時代?亂世!現在是什麼時代,外國人講的末日。末日怎麼來的?世界怎麼亂的?原因在什麼地方?原因就是在我們把道德疏忽了;換句話說,我們不知道隨順自然的法則。我們破壞自然的法則,破壞地球生態平衡,現在人聰明智慧就幹這個,所以給自己製造災難,天災人禍是從這裡來的。我們今天讀到「夫婦有別」這一句,真的是無限的感慨。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裡頭,真的是很多很多次提到,勸導大家,有幾個人肯聽?有幾個人能懂?有幾個人能落實?誰家裡落實,誰家後代出人才。

所以,教養兒孫,古人不是為自己家!是為整個社會、為國家、為世界培養一個好的優秀的人才。他將來長大了,能夠為社會、為國家、為世界、為一切眾生謀幸福,你想想這一分職責值不值得做。世間人常講偉大的事業,還有比這個事業更偉大的嗎?在中國歷史上,孟夫子的母親是一個好榜樣,盡到相夫教子的責任。她沒有為自己,為自己的名聞利養到社會上去爭一份好的工作,沒有,全心全力教她的兒子。孔子稱為至聖,她兒子稱為亞聖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,不能不懂!

第四個科目,「長幼有序」,這是講兄弟,長是哥哥,幼是弟弟。這個「序」是天然的,不是人刻意安排的,弟弟對哥哥要尊敬,敬長;哥哥對弟弟要關懷、要照顧。縱然弟弟有才幹、有福報,哥哥比不上他,弟弟事業做大了,官做大了,財富多了,對他哥哥還像在童年一樣的恭敬,這是有德!古聖前賢以身作則教給我們看,做出榜樣。不要看這個事情是小事,踏實,展現道德,他的功德是潛移默化。每個人都能夠遵守自然法則,在家裡面,中國人常說,家和萬事興。家裡面的長輩,長兄、長姐(大姐),弟妹不能不尊敬,這是影響風俗,這是建立道德的典型、模範。

第五個科目,「朋友有信」。說話不能不算話,要信實,有信要實在。這五個科目叫五教,中國古聖先賢教後代,教些什麼?就這五樁事情,這叫五倫。五倫是天道!你能夠隨順,有親、有義、有別、有序、有信,這叫德,隨順道就稱之為德。教,教這五個科目;學,也是學這五個科目,教學是一不是二。所以長輩一定做給後輩看,他一生為人處事、待人接物決定不違背道德。

學習秩序也有,我們學習有學習的方法,有學習的程序,這個程序也有五科。第一個「博學」,人不能不學。我們現在講專精,專精是講學術,這個博學是包括生活教育,什麼都要學;掃地要學,抹桌子要學,從前砍柴要學,燒火要學,燒飯要學,燒水要學,凡是生活點點滴滴你不能不會!縱然你的福報很大,有人侍候你,你也不能不懂。孔老夫子《論語》裡頭有記載,家裡頭這些瑣碎的工作,他沒有一樣不會的,樣樣都會。至於學術他專精,專精而後博學,這個博學是講生活教育,要懂。如果一個人連生活教育都不懂,你在這個社會上還能立足嗎?現在確確實實有些年輕人疏忽了,書念得很好,不會做人,這就完了!將來踏進社會樣樣都不通,什麼叫不通?沒有人幫助他。你成績再好,再優秀,你得不到助手。這是什麼?這是你沒有學,你念書變成書呆子。書念得再多,在這個社會上,人情世故是一竅不通,生活教育一無所知,這沒有辦法在社會立身。

所以小學教育現在都沒有,這非常非常可惜!中國古時候,諸位去讀陳宏謀的《五種遺規》,第一篇「養蒙遺規」,那是教小學,教幼童。小孩從出生到六、七歲,教什麼?灑掃應對,你看看,還沒有正式去讀書,先教你,你會做人。再富有的人家都不例外,你們看看曾國藩的家訓、家書,這是滿清末年一位了不起的人物,官做到四個省的總督,這是清朝歷史上所沒有的。清朝歷史,總督只管兩個省,他做總督管四個省,所以人家稱他作小皇帝。他的兒女、子弟,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要自己動手。家裡佣人很多,佣人歸佣人,家裡子弟要惜勞,也就是說年輕不能把福享盡!許多用勞力的還是要教他們做,這個就不容易!

曾國藩對於子弟沒有溺愛,要訓練他們成人。自己服過勞役,才曉得家裡面一般這些工作人員的辛勞,你自己動手去做過,不是從小你就一生受家裡人照顧,為你服務。所以,他教的是你自己要為父母、為祖父母、為長輩服務,不能讓佣人。這個意思是表示自己恭敬,自己在這裡面學習,這是真正明理之人他能做到,生活教育。這叫廣學多聞,日常生活樣樣都要會,特別是生在富貴人家。

像我們這些從小生長在農村,除父母之外沒人照顧你,什麼都要學,什麼都會!尤其我們生在戰亂的時代,我們從小,十歲,家裡面就開始訓練我,一個人要能夠獨立生存,活得下去。什麼原因?戰亂時候,怕的是在戰爭裡面如果父母散失了,一個小孩你要能活得下去,你要會找東西吃,你要會煮,自己要照顧自己。衣服不但會洗還要會縫補,你的臥具樣樣都要自己能夠料理,因為在那個時候你靠誰!沒有人會幫助你,從小就要訓練。童子最重要的還是要德行,知道孝親尊師,敬老尊賢,你才真正能夠學到東西。

博學,「審問」,審是審察,不知道的要問,問的時候要懂得這個問題該不該問,我問的有沒有錯誤。譬如說問書本裡面的意思,你要問讀書人,你母親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,你去問她就錯了。家裡面大大小小的事情,母親很熟悉,你問她就對了,審問裡頭這是最重要的。將來你踏進社會,你就知道怎樣問,這個人是學哪一門學科的,是在哪一個行業工作的,他的經驗、學識很豐富,你在這一方面向他請教,對了。審問就是要問專家、問行家、問經驗豐富的人,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對象,很重要!我們舉個最明顯的,今天我們學的是道,道德,如果你去問一個邪知邪見的人,好了,他教你,把你的路誤導了。你跟他學,不但你一生受害,恐怕是連累到後世,生生世世都受害。

所以問,審問!這句話裡面真的是有大學問在。在中國從前古時候,從小就培養、就教你,你會問,知道什麼問題問什麼人,你就問對了;你要問錯了人,你要受害。現在連大學生犯這個錯誤的犯得很多,我看到很多,甚至於犯得很嚴重,不會問,問錯人。所以不能成就自己的善業,道德就更不必說了,使自己知見不正,言行與道德相違背。佛家講身口意三業都在造罪業,要學佛他怎麼會成就?念佛也不能往生!不能不知道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*本檔案經過三次校對,若同修們有發現錯誤之處,敬請不吝指導,以便修正,功德無量!來信請寄 question@amtb.org.tw